章节报错 | 加入书签 | 手机阅读

御宅屋-> 种田文 -> 山寺杏花之寻亲全文免费阅读

第一百九十一章 蜕变中的陈家村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康氏没有告诉任何人的是,接待完那几个心急的丢失了孩子的爹娘,她们主仆三人从灵山寺退了房之后并未远行,而是去城中另寻了一处住的地方住下来。

    她和少康不过是相处了极短的一段时间,但感情却很深,所以想看着他苏醒了再走。

    退一万步想,哪怕是需要更长的时间,她也想待满十日再离开。不管结局是喜是悲,她都想知道了后再离开。

    兴许是菩萨保佑,第十日的时候,陈家传来消息,少康醒了,经大夫检查,并无大碍。康氏便托人带话,说自己已经动身远行,不必相送。

    于是,带着一堆信息,康氏主仆三人继续南下了。

    赵氏最近可谓是春风得意,心情极好,连带着人看上去都年轻了几岁。无他,只因她的儿子陈千明定亲了,定的还是隔壁桃花村张秀才家的闺女。

    消息一出,众人都羡慕不已。

    与她交好的例如叶氏和大牛妈,无不是眼泪汪汪的,恭喜她终于是熬出头了。但与她关系不那么好的,例如查五婶,心里便十分的不高兴。

    就她这样,简直起了一个很不好的头。只因她定下的是秀才家的闺女,那以后她的儿子可怎么办

    原本她娘家嫂子自从赵氏开始做厨时便起了结亲的心思,赵氏想着她嫂子那人虽然爱占小便宜,却也是个无大过错的人,便由着她凑合两个年轻男女。

    特别是陈家村修了祠堂修学堂,最后连路都铺好了,她嫂子那心思就更活泛了,巴不得女儿赶忙嫁过去,立即就可以享福。

    像陈家村这样的村子,嫁过去就可以分银,生了孩子也可以分银,简直别无分号的。

    哪知,这两人都看不上对方,她嫂子虽然心里不甘,却也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最后,见自己的女儿爱上了同村的一个牛高马大却十分贫穷的小子,她便气不打一处来骂道:“也不知那小子给你喝了什么迷魂汤!你说你表哥哪里不好了,人长得俊,又能干,年纪轻轻的什么都会做,不怕吃苦,还攒下了一份家业。你没见他家那屋子,修的那叫一个漂亮,加上他们陈家村有那稀罕的种子,年年分银子,你嫁过去就是享福啊,我的傻女儿。”

    可惜,赵氏这不等不到侄女的回应,见自己的儿子年纪也不小了,便请了媒婆四处张罗。

    且不说赵氏家按照村里统一的样式和外观修了新房,据说是两进的院子,几乎是比照着陈继兴家修建的。

    一应家具崭新不说,光是那二层小楼上,叶枫将当初建温室剩下的几块玻璃给了她家镶了一扇窗,别提有多漂亮了。

    就算是赵氏家没有修建这新屋子,以赵氏这些年积下的家底和陈千良的长相,以及陈家村现在的条件,十里八村的姑娘有的是愿意嫁过来的。

    陈千良这孩子的长相整体上随了赵氏,但是却十分阳刚。加之多年的磨炼,很有男人味,拿赵氏娘家嫂子的话来说,那就是“像画里的人一般”。

    原本,张秀才是有些看不上赵氏家的,虽然赵氏母子这些年做厨挣下了不少银子,加上去年村里分的银子,的确是算得上小康之家。

    但是,他好歹是个秀才,闺女长得又好,根本不愁嫁。哪知,他今年开春后应聘到陈家村的学堂当先生,有次女儿来这里给他送吃的,哪知被一群凶狠的鹅一路追赶。

    关键时刻,赶集买家具回来的陈千良看见了,跳下马车便将那群鹅赶走了。张秀儿手里拿着吃的,见陈千良目不斜视,几下便帮她将鹅赶走了,便看着他说了声谢谢。

    这一看,看在心里便深深记下了。

    这张秀儿也到了适婚年龄,于是家里一直都在相看着,只可惜看了好几家,张秀儿都表示自己没兴趣,还要在家多陪爹娘几年。

    最后,还是张秀儿的娘王氏看出了女儿的心思,一套话,才知道陈千良这个小伙子的存在。

    一听陈千明家就在陈家村,便让张秀才细细打听了。结果,探听到对方却是个只有寡母操持家业的家庭,这让王氏和张秀才都十分的不满。

    他俩都不是那古板的人,只要女儿喜欢,穷就穷一点吧。但是要让女儿嫁到这种家庭却实在是有些委屈,便苦苦劝张秀儿打消这个念头。

    “女儿啊,娘知道你看上那小子了。只是,这样的家庭却是最磨人的。要说找人还是要找你爹这样的,知书达理,最是温和不过。那些个庄稼汉,不解风情不说,手上也是个没轻重的……”

    张秀儿从小就很听话,自然不会反抗爹娘的意思,只是心里却是非常不开心。

    张秀才两口子一见,想了想也罢了,陈千良家虽然单薄,但胜在单纯清净,自己女儿嫁过去不用应酬一大家人,加上自己在陈家村授课,想见就能见,女儿也受不了什么委屈,便答应了一半。

    待到张秀才旁敲侧击地一打听,村里十人倒有八九个说陈千良的好。因此,张秀才一高兴,便和王氏说自己没有任何意见。

    王氏心里嘀咕,怎么自己相公不过是略微打听了一下就同意了,心里便有些纳闷,于是借口送吃的,自己去相看了一回,回来便立刻同意了这门亲事。

    人家陈千良的条件摆在那里,人长得俊秀,比读书人也差不了什么。关键是赵氏这个婆婆,据说非常好相处,为人最是大度风趣。

    于是,媒婆在对方的暗示下,给赵氏递上了好几个姑娘的资料,当然,这张秀儿的资料自然是排在最后一个压轴出场的。

    当赵氏看见对方是秀才闺女的时候,心里便已经同意了一半了。又得知对方的爹竟然就是村里刚请来的先生,这热情立刻涨了不止一倍,当即便让媒婆去说说试试。

    赵氏这辈子觉得自己最亏的便是陈千良。

    这孩子头脑非常聪明,什么东西几乎都是一学就会,只可惜他爹死的早,她又没什么能力供养,不过是不让儿子饿肚子罢了。

    等到做厨后家庭条件好了起来,但千良也大了,过了读书的年纪。因此,一看对方是个秀才闺女,赵氏便开始幻想以后的生活。

    她想得是对方嫁进来便生个小子,然后跟着外公识字,等大一点便进学堂念书。说起来,外公就是先生,她还用愁什么

    不过她却是不抱多大希望的,不过是让媒婆去试试。自己这样的家庭,算起来是高攀了。

    哪知,不过一日,媒婆便来回信说对方准了,这让赵氏简直高兴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,立即按照程序合了八字,定了日子。

    她哪里知道,对方早就来相看了两三回了,简直是全家出动。

    就这样,前后不过几个月时间,陈千良就要成亲了。

    对于陈千良来说,他这些年记忆最深刻的便是他娘赵氏为了他所做的种种,包括当初死活不肯改嫁、死守着两亩地过活的事。

    所以,哪怕是赵氏让他娶个丑女人,他也是愿意的。但是,那个张秀儿他却是见过的。听赵氏一说,他也立即就同意了。

    说起来,他倒是要感谢那群突然出现的鹅。

    李跛子这是第一次来陈家村。

    虽然女儿已经出嫁半年多,但是,他怕人笑话,一直没有来过。村里总是说他沾了女儿的光,若是他再跑到陈家村来,岂不是更加应了那些人的话

    但是,昨天陈继堂亲自跑回去报喜,说是李三斤怀上了,地里那些姜葱蒜又到了卖出去的时候,好把地腾出来种些其他的。

    他自己又要日日喂猪,简直没有时间,于是便请二老过来住几天,顺便帮帮忙。

    当然,其实他自己完全应付得来。还不是为了照顾李三斤的情绪。虽然她嘴上没说,但自从陈继堂去请了李家二老,她便一直笑着期待着。

    怀了身子的女人,哪里不想家的。

    李跛子得了消息,心里十分高兴,当即便和陈氏商量第二天就去,只是家里这一大家子,若是全部跟去,实在是太打眼了。

    但是,不带谁去呢依着李跛子的意思,自然是让两个女儿守着家,其余的人都去看看。

    哪知陈氏道:“怕什么,咱们是去闺女家帮忙,就算是不帮忙,去看看的又咋了。他们要说就让他们说去,我跟你说,他们这是眼红。”

    面对陈氏的自信,李跛子自然同意。且他心里明白,陈氏这样,到底是存了一点心思的。就他这几个女儿,长得如花似玉的,万一有人看上了呢。

    因此,第二天,李跛子一家几大口浩浩荡荡的便出发了。几个孩子最是开心,他们知道,每次姐姐姐夫回来就意味着有好吃的。

    现在是去他家里,岂不是能多吃些肉。

    刚出了李家村的地界,走上陈家村的石板路,一家人便明显感觉出来这里的不同。怎么讲呢,就是十分的干净整洁,一点脏东西都没有。

    单单是论干净的话,比城里还干净得多。

    新铺的石板路宽敞干净,路的两边是一排排的杏树。这些杏树经过一冬的蛰伏,此刻都活了过来。

    要说当初叶枫选的就是好,这些树都是半大不小的。现在,百分之七八十的都开了花结了杏。

    刚走完一段路,便看见了湖边正在修建的屋子。

    要说这些屋子实在是太漂亮了,一水的白墙黛瓦。湖里那些绿色的叶子似乎是荷叶,之前李三斤回家便说过,这大湖里统一种上了莲藕,养上了鱼,冬天的时候大家还可以分鱼。

    见状,李跛子便道:“要说这陈家村也太浪费了,有银子也不能这样花。你说把这么多屋子建在这湖边,好看是好看,可是拿来做什么呢”

    闻言,李家二女儿便道:“爹爹,这个我知道,姐姐说,以后陈家村是会有很多外地人来游玩的,这些屋子就是给他们住的。姐姐说这叫客栈,住进去要给银子的。”

    陈氏接着道:“就是这样,女婿还说了,这些收入都是统一放起来,年底的时候全村均分。不管是男女老幼,一律按人头分。”

    李跛子听了,简直觉得不可思议,出口反驳道:“这里虽然干净些,路好走些,可是有什么好玩的呢,谁会来这里啊”

    陈氏便道:“前几次让你来,你非说不好意思,又怕别人说闲话。我给你说,这里自然是会有人来的。女婿说了,以后这里春天可以赏杏花和杜鹃,夏天可以赏荷,还有,村里会出售各种果树,果子,长生果,似乎还有什么杜鹃林。反正很多,我根本记不住。”

    “那这陈家村一年到头岂不是都有收入”

    “可不是嘛,所以咱们这次来,得让咱们三斤多生几个孩子。你想啊,这里的银子都是按人头分的,据说刚出生一天的都算呢。肚子里的,却是不算的。”

    过了大湖,迎面便是一排排的屋子。

    只是这些屋子都有些奇怪,看着像是两进的,后面应该是住的,那前面这一间又是做什么的呢

    算了,这陈

加入书签        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        打开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