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报错 | 加入书签 | 手机阅读

御宅屋-> 历史军事 -> 大宋守夜人全文免费阅读

第七十三章 短兵相接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杨末飞快地又躬下腰,直刀入鞘,拿起神臂弓背靠石墙坐下。一踏脚镫,双手拉弦,腰一弯一挺,又将弩弦张紧。

    双手控制不住地颤抖,不是因为开弩。神臂弓一百五十斤的拉力确实很强,但借助腰力与腿,他连续上弦二十次也不会脱力。

    杀人了。

    离着一百零二步远,人脸也就豆子那么大。但杨末还是分明看到八寸长的木羽箭几乎全部没入了那个人的眉心。没有血,也没听到惨叫,跟射靶子没多大区别。但突然涌上心头的惊悸,让杨末真切地意识到,自己杀人了。

    杨末经常看到辽人。偶尔出现在界沟北边的辽国军士就不说了,太远,看不清楚。平日里,辽国的商队通过寨东侧那条南北大道出境入境,每隔三天,杨末还会轮值去守关口。所谓关口,就是界沟上那道小石桥靠宋国这侧的一间小棚子。轮值的人不管收税,只看路引与通关的人能不能对应得上。

    这些辽国商人,大多说着延津府口音的宋话,并不比宋人说得差——杨末这个都,有个刀牌手老家是秦凤路的,还不如延津府口音好懂。穿着打扮也跟宋人没啥区别,也就是比较土气,以汴梁城的标准来看的话。辽国商人对宋国军士都极客气,通关时说笑一阵,有时还会赠送些价值微薄的小礼物——捉马口寨寨主,指挥使梁庆云严格执行军法,单人单次收受十文以上财物就算受贿,十军棍起。

    但二十息之前,杨末毫不犹豫地射杀了一个辽人,辽国军人。

    “我是守夜人,我也是宋国军人,我就是干这个的。”杨末心里这样想,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轻声念叨出来。

    右手边两尺外,十九岁的王麻子半跪在地上,通过墙上的孔隙正向外看,听到杨末的碎碎念,不由得笑了:“杨都头,恁么远都射中了!”

    杨末是第三都的副都头,墙后这十人,都是第一都的弟兄。宋军的编制,五人一伍,两伍一什,五什一队,两队一都,五都一指挥。满员的一指挥,五百人,又称一营,是基本的独立作战单位。但捉马口营,满打满算,包括指挥使梁庆云在内,也不过一百二十五人。属于杨末的这个都,连他和正都头范老大,二十八人。还没满十七岁的杨末,因为那个迪功郎的官身,充任了副都头。

    平日里,第一都听都头范老大的,但杨末这个半大小子在都里说话也管用,不仅仅因为他是副都头。“将门虎子”,这是任命杨末为副都头时,指挥使梁庆云的介绍,别说第一都,全指挥一百多弟兄,都把这词儿记在心里。杨末他爹虽然只是个站在门口当侍卫的殿前司御龙直押班,但光听名头就已经吓死人——又是御又是龙的,官家跟前的大将啊!而且杨末自己也争气,能读会写,见识多,弓弩好,特别是谈论起兵法,梁指挥使也要竖大拇哥。

    杨末深呼吸了几次,感觉到心跳平息下来,双手也恢复了一如往常的稳定,才又抽出一只木羽短箭搭在弩身上,然后透过孔隙望向辽军队列。

    正对着半山腰矮墙的这一面,已经齐刷刷地竖起了一百多面长盾,原本象条懒蛇一样的辽军队伍,也收缩成不到五十步宽,全藏在了盾阵之后,只露出如林的长矛竖起在黑压压的铁胄上空,矛尖闪闪发光。

    “学乖了。”杨末简单地评论。

    沉闷的鼓声响起,矛杆乱晃,一柱香的功夫,大约五十人排成两队,在前面几张长盾的遮掩下出列,向山路上缓缓开进。这些辽兵都穿着一直垂到膝间的半袖锁甲,戴着八块铁片编缀成的兜鍪,左手持小圆盾,右手握直刀。

    “刀盾手五十人,着甲,听我口令自由射击。”杨末下令。

    &nb

加入书签        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        打开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