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报错 | 加入书签 | 手机阅读

御宅屋-> 历史军事 -> 壮哉大唐驸马全文免费阅读

第一零八章:正统儒士的发难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(新书启航,请喜欢本书的朋友们,以推荐票、收藏支持)

    程咬金这大大咧咧的灭佛言论一出,整个朝堂一片死寂。

    他这个问题,已经不是坑害北方异族的问题了,而是随着陈明了佛教的危害之后,已经随着大势,渐渐牵扯到了由来已久的儒、道、佛之争以及华夷之争了。

    中国文化灿烂,源远流长,对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吸收,就显示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。但佛教初期自传入华夏初期,在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前,并不是那么顺利的。

    儒、道、佛之争,从一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歇过。

    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,使得儒学蓬勃发展,一日千里。道教固然不如儒家,但老子与孔子,在理论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也未受到多少影响,发展固然比不上儒学,但也呈现争长之势。

    佛教初到华夏之时,需要借助儒、道势力发展自己。这一时期,三教“夷夏之辨”刚刚萌芽。但这个时候的佛教就委屈的小妾,挨打了不敢还手,只是轻声细语的解释着。

    但随着佛教的渐渐壮大,在东晋时期,已经展开了反击。有的佛家典籍不但把佛甚至说成了高高在上的神仙,老子和庄子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。此后的《正诬论》又说老子闻道于竺乾古先生。古先生即是佛,所以“老子即佛弟子也。”《清净法行经》也说;“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,儒童菩萨,彼称孔丘。净光菩萨,彼称颜回。摩诃迦叶,彼称老子。”

    到了这里儒、道的祖师都成了佛家弟子了,这种论点无疑是跟棒子的某些习性很像。

    面对这种荒唐的事情。儒道自然展开了有利的反击。

    儒家多从治国安民的角度对佛教进行批评,奉佛造寺,使国贫民穷;僧尼激增,使国家承担赋役者人减少;僧尼离开亲人出家,不要妻子,违背儒家的伦理理纲常;佛教教理虚妄,对民众进行欺骗等等。

    而佛家也不甘示弱,逐一进行驳斥,指出佛教对社会民众施行教化,于治国有利;通过个人出家修行而使祖先亲属的灵魂超脱苦海,也是尽孝的表现;佛教与世俗礼仪不同,以断除情累为志向,弃妻剃发,出家修行,是无可非议的。

    但华夏百姓君王大多都很理性,旷日持久的佛、道、儒三教之争,始终仅限于“君子动口不动手”、“要文斗不要武斗”的范围内。即使有杀害,也只是惩办几位被视为首恶者。就如祟佛的齐文帝宣布灭道教,便仅杀了四名不肯落发的道士。周武帝灭佛,亦不肯杀一个僧人。

    这是传统文化氛围所使然。因为古代儒家讲究中庸、宽容,道家讲究清静无为,而佛教则更是高扬和平与平等的大旗。另外,也是因为佛、道始终未能真正的演变成国教,未能凌驾在兵权之上而主宰军国大事,所以西方一打就是几十年、上百年、数百年的宗教战争在华夏从未发生。

    三方的争斗到了唐朝方才告一段落。

    唐朝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国度,他们对于各族文化都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接纳。

    在唐朝你可以打吐蕃传来的马球,穿北方胡人的衣服,看西域来的歌舞,玩高丽娘们……

    只要你有心,你可以在大唐,在长安体会到各种各样的异族风情。

    佛、道、儒三教之争也因为这种气度而缓解,李世民对于佛、道、儒三教没有什么偏袒,秉着只要你们不惹事,就不介意他们在大唐传教的心态。

    可是程咬金听到大家说到佛家的危害后,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佛教不好,干嘛还要让他在大唐生存干嘛还要让它继续祸害大唐

    他这一番言论,恰好打破了这种和平的姿态。

    孔颖达、虞世南、魏征、褚亮、于志宁、张玄素这些正统的儒士,本就对佛教有着心灵深处的鄙夷,有了程咬金开头,一干人立刻展开了潮水般的攻势,三言两语将佛教贬低得一无是处、一文不值。

    但是朝中佛教信徒也大有人在

加入书签        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        打开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