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报错 | 加入书签 | 手机阅读

御宅屋-> 历史军事 -> 汉风长存全文免费阅读

第四十六章:洛阳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洛阳因地处洛水而得名。

    时下的洛阳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都市。

    永和五年,公元140年,河南尹便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,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。

    而后来的初平元年,公元190年,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,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在那个时代洛阳周围聚集了数以百万的人口,这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字。

    洛阳皇宫分为南北二宫,之间有复道相连。《墨子号令》记载“守宫三杂,外环隅为之楼,内环为楼,楼入葆宫丈五尺,为复道。”

    南北宫的复道有三条,中间一条是皇上专用的通道,左右两侧分别是官员与侍者,每十步设置一对侍卫。

    后汉洛阳皇宫,按照“四灵”讲究,南宫北宫均有四座阙门:苍龙门、白虎门、朱雀门、玄武门。

    其中朱雀门面向正南,按照“面南背北”的正位,朱雀门为正门。

    后汉时期,以“龙”代指皇帝的习俗尚未形成,龙充其量只是“十二章纹”之一,与“山”、“华虫(雀)”属于同等地位。而南方位置是尊贵的,汉代又崇尚火德,故身为火中精灵的朱雀就成了皇宫正门。而且四座城门中,唯有朱雀门两边有望楼。

    而且,为了让火德兴旺,刘秀把“洛”字的三点水改成“隹”字旁,即“雒阳”,雒为神鸟,与朱雀同属。

    南宫是后汉皇帝上朝、接见外国使者、处理政务的办公场所,而北宫是日常起居、后妃居所等,皇帝下了朝,从南宫回北宫,通过复道往下看,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。

    朱雀门修的非常高大气派,巍峨壮观,从四十五里外的偃师遥望朱雀门阙,其上宛然与天相接,堪称东汉洛阳之奇观。朱雀门的两侧,各有一座望楼,是四座宫门中唯一有双望楼的门阙。正门两边的望楼,深处内苑恐怕鲜有敌情可以瞭望,所以最大的作用还是美观气派。

    后汉洛阳城的营建,为了最大限度符合周礼,几乎完全参考周代建筑标准书《考工记》。

    而洛阳北宫远远不如南宫气派,皇帝及其亲属个人生活的地方,如果比办公的地方奢侈,恐难封天下人之口。于是北宫的宫殿少于南宫,建筑也没有南宫的规整和对称。于是便有了洛阳城独特的斜“吕”字型宫殿,即虽然两宫南北向对,却不是在同一中轴线上,相对南宫,北宫向西偏移了一段距离。故南宫的中轴线,相对的是北宫的东侧。

    虽然南宫和北宫不在一条中轴线上,但整个洛阳城还是按对称格局建造的,全城共十二个城门,分为二十四个街区,每片街区都有不同的功能。

    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,东西六里十步,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。

    洛阳城的内城,包括皇宫、武库、太仓、三公府(太尉、司徒、司空)与其它贵族重臣的“国宅”,还有供养城中居民生活的南市、马市和金市。

    南市是综合商业区,马市就是卖车马用品的地方,至于金市,为当时来朝的外国使者兑换钱币之用,而由于汉代采用铜钱,钱币也属于金属铸造范畴,故可以铸钱的地方也能铸造其它金属制品,一并拿来交易。按五行理论“西方属金”,故金市位于西方;而东方苍龙属木,好马被称为“龙”,车驾等属于木制品,所以将马市放在城东。

    内城中,没有普通老百姓居住,即使有在“市”中做生意的商人,也自觉高平头百姓一等。大多数百姓,居住在外城。外城没有城墙,只有城郭。内城的城墙也不是御敌之用,而是为了区分贵族与老百姓。

    内城的巷道,称为“闾”,即门内的意思,而“郭”是区分外城与郊区的界限,“郭”没有城墙,只有护城河,只是提供城市用水和水运而已。内城和郭之间的,便是“里”,即平民百姓居住的郭区。“闾”和“里”是东汉时期城市的基本规划制度,称为“闾里制”。

    灵台、明堂、太学设置在南门外,洛水边。太学,就

加入书签        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        打开书架